8
联系我们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学院荣誉
    • 联系方式
  • 党建工作

    • 党建动态
    • 党务公开
    • 理论前沿
    • 习语金句
  • 教师队伍

    • 专家学者
    • 农学系
    • 园艺系
    • 菌物科学与工程系
    • 行政教辅人员
  • 科学研究

    • 学科建设
    • 科研平台
    • 科研项目
    • 科研成果
    • 实验室管理
    • 学术交流
  • 本科生教育

    • 教学动态
    • 培养方案
    • 教务信息
    • 课程建设
    • 实践教学
    • 教学成果
    • 教育教学评估
  • 研究生培养

    • 科研团队
    • 导师信息
    • 培养方案
    • 管理制度
    • 年度报告
  • 学团工作

    • 学团动态
    • 优秀学子
    • 校友风采
  • 农林工程研究院

  • 招生就业

    • 招生信息
    • 就业信息
  • 农技推广

    • 品种推介
    • 技术推广
    • 媒体聚焦
    • 校地合作
  • 资料下载

    • 办公文件
    • 学生下载
    • 鲁农印象
  • 学院概况
  • 党建工作
  • 教师队伍
  • 科学研究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培养
  • 学团工作
  • 农林工程研究院
  • 招生就业
  • 农技推广
  • 资料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首页 > 研究生培养 > 培养方案 > 正文
2021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农艺与种业领域)
发布日期:2022-10-11 15:54 浏览次数: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艺与种业领域

(代码095131)

一、培养目标

总体目标: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艺与种业领域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和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具体目标:政治思想方面要求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业务技能方面要求掌握植物生产的基本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专业领域主要涉及优良品种培育和优质种子生产、种子加工贮藏、种子质量检验、种业技术推广、种子产业管理及农业科技组织服务等领域;掌握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发展需求规律、技术应用及传播模式,具备植物生产全产业链的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掌握大田农作物、园艺作物和种业生产管理与工程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作物领域的研究或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基本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学制与学习年限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三、培养方式

(一)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试验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实践训练在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在校外基地的实践研究采用顶岗实习方式进行,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训练不少于6个月。指导教师应为研究生制定详细的实践学习计划,指导其开展实践。实践期满后研究生需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培养单位应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二)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聘请校外导师参与制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实践报告等指导工作。

(三)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研究生入学后,从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对于跨专业或同等学力身份考入的研究生,导师须根据学生知识背景,要求学生补修相关本科生必修课程。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订一般在入学后前两个月内完成。

(四)培养中注重培养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五)推动农科教协同育人。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参与研究生教学体系,与研究院(所)、企业合作共建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补修课和专业实践四个模块组成。必修课包括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补修课为本专业大学本科基础课程,同等学力身份或跨专业考入的研究生须修读2门。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应修满的总学分数不少于30学分。其中学位基础课7学分,专业必修课11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公共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专业实践4学分。补修课以考试通过为准,不计学分。

课程设置详见附表1(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

课程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必修课一般采用考试方式,选修课可采用考试方式,也可采用考查方式。所有课程的考核成绩均按百分制记分方式评定。

五、专业实践

全日制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一般在农艺与种业相关领域校企合作实践基地进行,主要从事大田作物、园艺植物及食药用菌的育种、栽培、技术推广、产品检测及加工等关键生产实践活动,实践教学按当年公布的实践教学计划执行。研究生在实践教学结束后,须提交实践手册、实践教学总结报告等材料,经实践教学指导、考核小组考核通过后,方能取得相应学分。实践教学指导、考核小组由所在学院与实践单位有关人员(有关领导及指导教师)共同组成。通过专业实践,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种子生产、加工、检测等关键技术,能够服务于生产,培养“学农、知农、爱农”新时代卓越农业人才。

六、中期考核

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按《鲁东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办法》规定执行,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不合格者,按有关规定延期毕业。

七、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1.学位论文选题

在师生互选工作结束后,指导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督促并指导研究生明确科研方向,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按照各专业类别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进行选题。

2.学位论文开题

学位论文开题应不晚于第三学期初,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开题报告。经开题审核小组审核同意开题的,按论文工作计划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首次开题审核及二次开题审核两次均未通过者,按结业处理。

3.学位论文的撰写和检查

研究生通过学位论文开题论证后,进入论文的研究和撰写阶段。研究生撰写论文期间,应及时向导师汇报论文工作情况,导师应经常了解研究生论文进展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学位论文的中期检查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

4.学位论文答辩

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完毕并符合如下条件后,方能提出答辩申请:完成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规定课程的学习,并取得相应学分;完成实践环节规定的专业实习工作和科研实践活动,并取得相应学分。论文答辩工作具体程序及要求按《鲁东大学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

5.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应具有饱满的工作量,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应用价值和先进性;在学期间需以第一位次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1篇文章或1项实用新型专利或1项软件著作权;或以前三位受理1项国家发明专利;或获得厅级以上科研奖励;或省级以上创新创业比赛奖励;或作为主要完成人撰写地方级以上标准或专著;或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及对当地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等。由于时间原因论文未来得及正式出版发行者,需提交编辑部接收函和PDF格式版面等证明材料,SCI论文需提供DOI号。


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课程

类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授课教师姓名职称

开课

单位

备注

必修课

学位基础课

AZ2101000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2

2

1

考试

相关开课单位填写至少2名任课教师姓名职称

马克思主义学院


AZ21010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1

考试



AZ21050004

研究生英语

48

3

1

考试


外国语

学院


BZ21150001

农业科学道德与职业伦理

16

1

1

考试

崔法教授、贡汉生副教授

农业专硕教育中心


专业必修课

BZ21150002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16

1

2

考试

周世伟副教授、孙晗副教授、赵立子讲师

农业专硕教育中心


BZ21150003

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

32

2

1

考试

乔绪强 副教授、王力敏 讲师、孙楠讲师

农学院

核心课程

BZ21150004

现代农业发展与实践案例

32

2

1

考试

孙亚东讲师、周厚君讲师

农学院

核心课程

BZ21150005

农业科技与政策

32

2

1

考试

伍国超教授、张鸿渊讲师

农学院

核心课程

BZ21150006

种子工程技术

32

2

1

考试

崔法教授、赵春华副教授

农学院


BZ21150007

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

32

2

1

考试

程显好教授、张晓艳讲师

农学院











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DZ21150001

专业英语(农艺与种业)

32

2

2

考查

伍国超教授、张娟副教授

农学院


DZ21150002

农艺与种业领域研究进展

32

2

1

考查

张娟副教授、梁美霞副教授、程杰山副教授、乔绪强副教授、于春燕讲师、张鸿渊讲师、孙楠讲师、毛婷婷讲师、王力敏讲师

农学院


DZ21150003

高级植物育种理论与技术

32

2

2

考试

崔法教授、梁美霞副教授、程杰山副教授、赵彦宏副教授、刘宇副教授、孙亚东讲师、毛婷婷讲师、汤晓丽讲师

农学院


DZ21150004

植物生物技术

32

2

2

考查

梁美霞副教授、周厚君讲师

农学院


DZ21150005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32

2

2

考查

周世伟副教授、李维焕副教授

农学院


DZ21150006

植物营养学研究进展

32

2

2

考查

宋志忠副教授、郭笑彤副教授

农学院


DZ21150007

园艺植物栽培与管理

32

2

2

考查

宿红艳教授、程杰山副教授

农学院


DZ21150008

农业信息学

32

2

2

考查

赵彦宏副教授、张鸿渊讲师

农学院


DZ21150009

农业生态与可持续耕作制度

32

2

2

考查

崔法教授、秦冉讲师

农学院


DZ21150010

设施园艺工程技术

32

2

2

考查

孙亚东讲师、张凯讲师

农学院


DZ21150011

园艺产品生产与营销

32

2

2

考查

李建召讲师、张凯讲师

农学院


DZ21150012

种子经营与管理

32

2

2

考查

程杰山副教授、王建瑞讲师

农学院











公共选修课

C021030001

体育(篮、排、乒、羽、太极拳等专项选一)

至少选其一

16

1

1-3

考查

相关开课单位填写至少2名任课教师姓名职称

体育学院

研究生应选修不少于2学分

C021060001

国学经典与中国智慧

16

1

1-3

考查

.....

历史文化学院

C021130001

艺术欣赏与实践(书画、音乐、戏曲、舞蹈等专项选一)

16

1

1-3

考查


艺术学院

C021010001

“四史”教育

任选

16

1

1-3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C021060002

胶东红色文化

16

1

1-3

考查


历史文化学院

C021020001

压力应对与健康心理

16

1

1-3

考查


教育科学学院

C021120001

商务礼仪与沟通艺术

16

1

1-3

考查


商学院

C021000009

创新创业教育

16

1

1-3

考查


农学院

专业实践


农艺与种业领域专业生产实践

-

4

1-5

综合评定












补修

课程

EZ21150001

作物栽培学总论




考查



须考试通过,但不计

学分。

EZ21150002

作物育种学总论




考查



EZ21150003

土壤肥料学




考查





附录:核心课程简介及考核要求

1.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

课程简介:本课程所涉及的植物生产包括农作物、园艺作物、药用植物和其它植物生产。旨在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生长发育及其调控的系统知识,追踪理解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的最新进展,提高学生协调不同生产目标,分析与解决植物生产所存在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独立从事相关专业研究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本课程为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骨干课程。

考核要求:考核方式包括基础理论考试(40%)、综合能力测试(40%)和课堂交流(20%)三部分。基础理论考核为闭卷,采用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形式考核。综合能力测试以论文或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要求选题适当、资料充分(10%),结构完整、思路清晰(10%)、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观点(10%)、PPT 质量与表达(10%)。课堂交流主要考察学生参与交流度、讨论内容和观点正确与否、团队合作精神等。

2.现代农业发展与实践案例

课程简介:课程旨在讲授现代农业与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特征、模式、具体案例分析及其比较,引导学生理解现代农业的特征、内涵、结构与功能、发展演变过程及趋势,并系统的了解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模式,明确农政管理者、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技推广者与现代农场管理者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本课程为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骨干课程,对培育研究生应用专业知识开展现代农业创新、农业管理及农业技术推广等综合能力有重要的提升作用,是培养懂农业、爱农村、有情怀新农人的核心课。

考核要求:考核方式包括基础知识考核(50%)、综合能力测试(40%)和课堂交流(10%)三个部分。基础知识考核部分主要考查研究生对现代农业发展历程、内涵与典型模式,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与模式的探索,对典型农业发展模式的发展现状、主导产业、关键技术及主要经营模式的掌握,以开卷的形式进行;综合能力测试以论文或创新创业计划书等形式进行,要求结构完整(10%)、思路清晰(10%),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观点(20%);课程交流主要考查参与交流的态度、分享的内容和观点。

3.农业科技与政策

课程简介:本课程以农学、经济学和政策学为理论基础,从农业的基本特征、经济地位和产业属性出发,课程内容贯穿着两条思维主线:一条沿着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展开;另一条是研究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影响和成因,以农业政策深化改革来保障农业发展。力求以公共价值和社会福利导向将两条主线置于统一的思维框架之中。本课程为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修的学位基础课及核心课程。

考核要求:闭卷考试,考核方式以基础知识考核为主,占 70%,自主性学习占 15%。教学组织纪律占 15%。其中,基础知识以教学重点的考核为主,自主性学习考核以根据课程难点的延伸展开安排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教学纪律部分由认课教师和督导老师共同考核。


农艺与种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至少提供30个参考文献)

序号

名 称

1.

张红生,胡晋. 种子学(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

曹敏建. 耕作学(第二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

沈昌蒲. 中国已运用5000年的垄作制度.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

钟甫宁. 农业政策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5.

范双喜,李光晨. 园艺植物栽培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6.

官春云. 现代作物栽培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

李吉进,张一帆,孙钦平. 农业资源再生利用与生态循环农业绿色发展.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

8.

H   Marschner. 高等植物的矿质营养(第三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9.

朴永范,陶汝汉. 中国种业 新机遇 新挑战 新对策.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0.

姜卫良. “三农”若干问题建议   2013年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论文选编之一.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11.

秦岭,刘克锋. 现代农业废弃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12.

高旺盛. 中国保护性耕作制.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1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编写组.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人民出版社,   2018.

14.

龚振平,马春梅. 耕作学.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15.

朱海燕.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优化模式与技术集成.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6.

黄茜. 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课程内容设计.   合肥:现代农业科技,2018.

17.

李军. 农作学(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18.

胡颂平,刘选明.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技术.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

19.

S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lsevier.

20.

Africa Research Bulletin: Economic,   Financial and Technical Series, WileyInterScience.

21.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Elsevier.

22.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Information, Elsevier.

23.

Horticulture, Elsevier.

24.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Elsevier.

25.

Plant Reprod, SpringLink

26.

Seed Science Research, Elsevier.

27.

Cueeent Opinion in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 Elsevier.

28.

Journal of Ecology, Elsevier.

29.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pringLink

30.

Russi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SpringLink

31.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Elsevier.

32.

Af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Elsevier.

33.

Amarjit Basra. Handbook of S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RC Press,   2016.

34.

Bandharlahalli Narayanaswamy Radha.   Principles of S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Laboratory Manual. 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2014.

35.

Benech-Arnold. Handbook of Seed Physiology:   Applications to Agriculture. Taylor & Francis Ltd, 2014.

36.

Ajai Tiuwari. Orchid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Nipa, 2014.

37.

Jacques Pollini. Slash-And-Burn Cultivation   and Deforestation in Madagascar. 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2010.

38.

Legesse Gelaw. Rice Cultivation and   Household Food Security. 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2011.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返回列表】

电话:0535-6664669(办公室) 0535-6664663(团总支) 电邮:nxy@ldu.edu.cn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红旗中路186号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鲁东大学园艺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09096634号